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保证更佳的浏览体验,请点击更新高版本浏览器

以后再说X

欢迎访问OB真人公司网站!

图片名

全国订购热线:
13594780357

主页 > 资讯公告 >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活动公告 公司新闻 健身指南 器材保养 常见问题

OB真人欧行奇 答案写满麦田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5-08 15:12:44 次浏览

 OB真人对于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曾向全世界发出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当时,不光是布朗,很多西方学者都认为,未来全球的粮食产量难以满足中国人的需求。然而30多年过去了,放眼中国大地,以欧行奇为代表的中国农业科学家们给出了完美的答案,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上演了用9%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占世界26%的农作物、养活占全人

  OB真人对于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曾向全世界发出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当时,不光是布朗,很多西方学者都认为,未来全球的粮食产量难以满足中国人的需求。然而30多年过去了,放眼中国大地,以欧行奇为代表的中国农业科学家们给出了完美的答案,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上演了用9%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占世界26%的农作物、养活占全人类22%人口的中国式奇迹。

  2023年12月中旬的一场大雪连续下了两天,新乡市气象局发布了暴雪橙色预警,预计夜间最低温度会达到零下10℃以下。这让河南科技学院小麦遗传改良研究中心的骨干成员李新华有些坐立不安,她担心试验田里的“百农207”品种小麦扛不住这一波极端寒流的侵袭。从20年前跟随她的老师欧行奇教授搞育种开始,欧行奇就不断地向她灌输“越是刮风下雨,越是天气不好,就越要往地里跑”的职业责任。所以,第二天天还没大亮,李新华就驱车赶往30千米以外的试验田去察看麦苗的情况。

  一路上,白茫茫的大雪厚厚地铺满了中州大地。黄淮平原两亿五千万亩的土地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麦田,这个地区的小麦产量甚至会决定我国这一年粮食整体上的丰歉。所以,习在视察河南时特别指出:“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这一声叮嘱,黄钟大吕,如春雷、似战鼓,响在欧行奇这些扎根河南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内心深处。

  下田察看的结果让李新华一颗悬在半空的心落了地,“百农207”完全经受住了这次寒潮的考验。她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发给了自己的老师。欧行奇对于自己培育的品种一直充满信心,作为小麦遗传改良研究中心的创建人,也是这个团队的灵魂,他有着40年的育种经验,长期工作在小麦品种培育推广第一线,先后主持培育了“百农207”“百农307”“百农607”等17个新品种。其中“百农207”在2013年通过审定后,自2015年起,就成为河南省的主导小麦品种,推广面积持续增加。据多地种子公司和小麦专家调研结果,“百农207”在黄淮南片的实际种植面积超过了50%,成为河南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不仅如此,它的种植区域还扩展到了河南周边的安徽、江苏、陕西、河北、山东等省份,也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十三五”代表性重大小麦品种,受到了原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新闻发布会上的点名表扬。

  “百农207”的异军突起为欧行奇赢得了很多荣耀,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最美教师、新乡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然而,欧行奇对这些并不看重,他更乐于坦承自己就是一个有科学服务农业思想的农民——相比于那些耀眼的评价,他觉得“农民”才是一个让他踏实并且充满前进动力的标签。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对于农村和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行奇是从当年那个粮食匮乏的岁月中一路走过来的,“饥饿感”成为那一代人身上共有的一个标签。“那时候,白面粉是稀罕物,平时只能吃红薯和稀饭勉强度日。”年少时,欧行奇一个小伙伴的最大盼望就是过年和“生病”,因为只有过年和生病的时候,自己才能吃上一口白面馍和好面条。按理说,他所生活的郸城县是河南省小麦粮食生产大县,种植面积不小,但就是产量太低,而且完全靠天吃饭,丰年尚且如此,遇到灾年,百姓的生活更是困苦。

  也正是如此,懂事后的欧行奇内心深处就萌生出一个最朴实的心愿,长大之后要成为一名农业科学家去研究小麦,用科学的力量让小麦长得又好,打得又多,让乡亲们不再挨饿,让全中国的人都能吃上白面馍!这个单纯的理想一直支撑着他追求上进,不断学习。

  高中时,欧行奇的数理化成绩非常好,老师建议他去报考师范院校,因为他们觉得毕业之后当个教师,工作稳当,是铁饭碗,而且为人师表,名声也好。但是欧行奇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小麦梦想,他选择了报考当时被誉为“小麦育种黄埔军校”的百泉农业专科学校(简称“百泉农专”,河南科技学院前身)。

  来到百泉农专,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欧行奇面前。在学校里,他起早贪黑,拼命汲取着农学精华,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除了基础知识和实验之外,农业生还要下田劳作,身体力行。在旁人眼里,学农是件苦差事,欧行奇却因为内心的目标明确,把学习和科研视为一种乐趣,享受其中,常常为此废寝忘食,食不知味。

  “我除了学习努力,动手能力也很强。用簸箕搓麦子、簸麦子,我比很多女同学干得都好、都利索。”欧行奇笑呵呵地回忆起当年的学习往事。这都缘自于他少年时的生活历练。由于家境贫寒,欧行奇五六岁时就担负起辅助家庭生产劳动的重任。小学时,他往返家与学校之间的路上还要拾粪、割草、捡柴,交到学校完成勤工俭学的任务。欧行奇记忆最深刻的是捡麦子,拿个茶缸或者碗去地里,把落在地上的麦穗和一粒一粒的麦籽都捡起来,运气好的时候一天能捡好几两,攒在一起,就可以解决家里一顿饥荒。这些在农村长大的日常劳作锻炼出欧行奇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干劲,也正是这种精神让当时在学校执教的育种专家黄光正教授一眼就相中了这位年轻人。

  在黄光正教授和茹振钢教授的主张下,学校决定将本是定向生,毕业后要回郸城的欧行奇留校工作。其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前来考察的老师看到欧行奇的笔记记得非常认真,字写得很工整,非常欣赏,便建议他去教务处从事行政工作。教务处的工作在办公室里,风吹不到,雨打不着,是很多人向往的职位。但是欧行奇婉拒了老师的好意,“我说我不干行政,我留到这儿就是一心为了搞小麦育种,要让全中国人都能吃上白面馍”。欧行奇说到这儿,又笑了起来。

  于是欧行奇正式成为黄光正的助手,开始承担作物育种学和种子学教学、科研工作。当时黄光正培育的品种“百农3217”已经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使小麦亩产量有了大幅提升,为解决老百姓吃不饱的难题作出了贡献。“我跟着黄老师,一边学习他在育种方面的经验和技术,一边也耳濡目染,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欧行奇如是说。

  黄光正教导他,要把小麦当作自己的孩子们看待和爱护。有的孩子很漂亮,但是学习成绩不好;有的学习优秀,但是太娇气,扛不住打击;有的模样漂亮,身体皮实,但是性格任性,情绪不稳定……所以教育家提出来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麦的“德智体美劳”表现在它的几个属性上,比如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和适应性等,通俗地说,它们对应了育种家需要小麦实现的几个主要目标,就是产量高,产量稳定,抗病虫害,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口感还好,育种家们需要平衡这些甚至有些相互冲突的目标,这是一件难度系数颇高的工作。

  遗憾的是,黄光正教授在1988年因病去世了。欧行奇毅然扛起恩师未竟的事业,继续在小麦育种的科研道路上砥砺前行。他作为助手,协助茹振钢教授培育的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全国小麦育种领域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欧行奇并没有满足一时的成绩,他深深懂得育种永无止境的道理,一代育种人有一代育种人的责任,一代育种人有一代育种人的目标。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健康”,老百姓对于小麦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创新才有发展,欧行奇毅然决然地向新一轮小麦品种发起了进军。

  高产、稳产是每一个育种家追求的永恒目标,欧行奇也不例外。谁都清楚,没有稳产做保证,再高产的品种也难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所以,往往在评价一个小麦品种优劣与否时,主要从两方面来判断:一是丰年看产量,在风调雨顺的年份,看哪一个品种的增产潜力大;二是灾年看抗逆性,体现一个品种对多种病虫害和气象灾害,尤其是频发性病害和严重气象灾害的抗逆能力。一个品种只有同时具备了高产、稳产这两个条件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品种。所以,随着自然灾害渐趋加重,仍旧能够保持稳产和高产成为所有小麦育种家面临的突出难题。

  河南虽然是农业大省、中国粮仓,但自古也是一块多灾多难的土地。风、雨、旱、涝、热等自然灾害频繁,病虫草害更是此起彼伏。随着全球气候发生变化,农民对于小麦抗性的主要需求也随之改变,抗倒春寒、抗倒伏、抗干热风和抗穗发芽的优良品种成为刚性需求。

  欧行奇笃定,不良气候是品种的试金石,小麦品种要坚持往抗灾、减灾、广适、稳产上面去攻关,只有不断及时调整育种目标才能适应多变的气候,育成高产、稳产、多抗、适应性广的新品种。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长期以来,传统权威理论认为,气候原因是小麦减产、减收绕不过去的坎,比如小麦遭受倒春寒和品种关系并不大。欧行奇向来尊重权威,但更相信实践出真知,面对这种“根深蒂固”的说法,他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推敲来龙去脉,一次又一次钻进麦田,一次又一次冲进实验室,历尽千辛万苦,一株一株地观察,去寻找哪怕只是理论上可能的存在。最终经过反复试验,他在长期实践中观察到,小麦品种中大约有0.5%的概率是抗倒春寒的。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概率成为一道光,照进欧行奇的科研创新头脑中,也成为支撑他培育“百农207”的科学依据。

  为避免与优秀性状失之交臂,欧行奇决定采用“结硬寨,打呆仗”的笨方法,搞规模化育种,扩大群体,育种团队每年杂种后代种植500亩左右,比传统育种规模要大10倍以上。换句话说,他们一年的工作量同过去或者跟一般团队相比,相当于干10年的活。在这500亩育种田内,欧行奇和他的团队成员俯下身来,从一株株的麦苗中挑选符合自己要求的植株,重点组合杂种二代种植15万~20万株,田间选择2万~3万株,室内考种后只能保留1万株左右,最终有5%的合格植株被选中。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大海捞针式的大群体选育方法,起到了预料中的成效,提升了育种的成功率,从性状上保证了欧行奇想达到的抗倒春寒、抗倒伏、抗干热风、抗穗发芽和抗病虫害的效果。

  “‘百农207’的诞生可以说是‘万里挑一’的结果!”欧行奇说,“我觉得这是我们出品种、出好品种的重要基础。虽然说育种也需要运气,但运气的前提是必须努力。现在我们团队使育种不再像过去那样完全是碰运气了,由单纯的偶然性提升至一定的科学性。”

  欧行奇一直相信科技的力量。种子被称为农业领域的芯片,种业已成为农业先进科技的载体和价值链的起点,成为一个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先进代表。欧行奇认为,优良基因决定农作物的性状,在育种过程中首先要确定育种目标,选择携带目标性状的亲本杂交。亲本基因在杂交过程中自由分离重组,经过深入田间仔细观察和精挑细选,才有可能培育出最终的理想品种。

  经过反复验证,欧行奇创造性地提出了“强根系和高光合协同支撑”的抗逆育种理论,建立“表型鉴定+分子标记”的抗逆性状选择方法,因其根系活力强、光合能力强、综合抗逆性强、综合抗病性强的特点,对倒春寒、干热风、穗发芽、干旱、渍害等灾害都具有较强的抗性。同时,围绕小麦高产三要素“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攻关,欧行奇突破传统的“依靠增加千粒重实现高产”,创新提出“依靠保证亩穗数、增加穗粒数和稳定千粒重”,实现了三要素的“四四四”,即亩穗数40万穗左右、穗粒数近40粒、千粒重40克以上,达到一般亩产1300斤左右,高产田可达1400~1500斤。

  育种是一项漫长而紧张的工作,既需要复杂的脑力劳动,也离不开繁重的体力劳动。对于欧行奇来说,小麦每个阶段的生长发育都很重要,要细心观察每阶段的性状。从抽穗到开花只有短短的十几天时间,要认真研究这段时间小麦的性状,欧行奇就得天天巡察,不辞辛苦地日夜在田里工作。“一趟500亩试验田巡视下来,欧老师每天要走上3万多步。多少年走下来,腿都走出毛病了。每次劝他把控大局就可以了,这些一线的工作派我们年轻人去,他就是不肯,下田已经成为他几十年来雷打不动的‘纪律’。”说这线年前毕业后就跟随着欧行奇搞育种工作,她对老师的脾气再了解不过,“欧老师始终强调,只有掌握客观真实的第一手数据,将实践经验和精准评价有效结合,才能培育出真正令农民满意的品种。”

  就是这样,通过选配优良亲本组合、超大规模种植、多性状均数平衡选择、异地多态鉴定等技术,采用精准选优的“老实”方法,进行“大海捞针”式的精心选育,“百农207”这一现象级品种才最终选育成功,并经受住了2016年穗发芽、2017年干热风、2018年倒春寒、2019年高温、2023年烂场雨的接连考验,成为最受农民兄弟和种子企业欢迎的品种之一,也受到了同行前辈的赞赏,小麦育种专家、河南教育学院王世杰教授为欧行奇点赞:“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讲,中国人每吃5碗面条,就有1碗来自‘百农207’。”

  二十年磨一剑。面对小麦抗逆性这一世界级难题,欧行奇和他的团队用干劲和韧劲打通了关卡,“百农207”以稳产OB真人、高产、优质的特质成为划时代的小麦品种,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欧行奇看来,品种如此,人亦如此。一个人是否强大、是否成功,不仅要看他顺境时的能力,更要看他在逆境时的表现。

  多年之前,欧行奇刚开始组建团队独立开展育种工作时,没有充裕的资金,没有大片的试验田,也没有宽敞先进的实验室,可以讲一穷二白,从一张白纸开始。但面对重重困难,欧行奇没有退缩,他始终坚信,真正的金子在千淘万漉的考验过程中,终会体现出自己的价值。2017年创建小麦遗传改良研究中心时,整个团队也仅有十几个人,真像样板戏里唱的那样“十几个人来七八条枪”。几年下来,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他们目前已经发展成为40多人的大团队。几年前,学校还特别在科研楼的8层开辟出一间办公室给欧行奇,供他办公和团队开会使用。

  “组织上也有很多难处,作为一支有雄心壮志的团队,我们不能‘等、靠、要’去依赖组织,而是不仅要在技术上自立自强,同时在运营上更要自力更生。”欧行奇说道,“搞科研、做事业,眼睛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在这个过程中,欧行奇从最初“只顾低头拉车”专注于技术细节的育种家蜕变成为“时刻抬头看路”思考大局的战略型领军人物。这些年里失败与成功的起伏交错让他学会将眼光放得更远,心胸打得更开。他认为,身为带头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顶住压力,知道带领团队往哪个方向走,这是一项基本素质。

  多年的科研经历让欧行奇明白,在作物育种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孤胆英雄”,一个人固然可以走得快,但只有一群人在一起奋斗才能走得远。把想法变为现实,使理论研究实现工程化,光靠个人肯定是不可能的,这需要一支协同合作的团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工作。他很欣慰自己拥有这样一支“上下齐心OB真人,三军用命”的团队。“正是有了这样一支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过去的几年中,我们能够连续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欧行奇如是说OB真人。

  同样地,欧行奇这种实干苦干的态度和以身作则的精神也影响着团队里的年轻人。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欧行奇经常强调一句话:“我们研究的课题都是源自生产实践,要着眼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把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我们的科研当中去,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电脑里和书本里可种不出小麦来!”这是欧行奇的科学育种观。实干兴国,不做纸上谈兵的“锦绣文章”,这是他一贯的风格。成为他团队的一员,最首要的条件就是要下田,要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他的每一位成员都会被派到田间地头的现场第一线去参加生产实践,在太阳底下晒、在泥土中踩,只有亲自操作过,同当地的农民沟通过,才能清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才能带着提炼的问题回到试验田、实验室来研究问题,最后再带着解决方案回到生产一线去解决问题。

  “我们做农业研究是为了什么?农业科技成果如果不能有效转化,农业科研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欧行奇坚定地认为,“话说得再漂亮也没有用,只有让市场认可的品种才是好品种,只有让农民满意的品种才是好品种!”

  “你们在虚心学习的同时,更要自信,要敢于挑战权威,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只要认定自己做的是对的,就坚持走下去!”在严厉之余,欧行奇时时刻刻在鼓励着团队里的年轻人向前发展。在他的培养下,团队里涌现出一批精明能干的年轻育种专家。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欧行奇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在承担教学和科研的重任过程中快速成长。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站在了重要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同时又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在欧行奇心中,他与这些年轻人的关系不仅是师生,还是朋友,他更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严格要求,悉心照顾。

  “欧老师对我们来说,就是定海神针。我们在工作中有什么拿不准的问题就去请教他,他准保不厌其烦地给予我们解答。”李新华说。

  “在科研工作上,他是非常严厉的。但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欧老师又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乔红说。

  “我最佩服欧老师那种不服输的精神,面对多少困难都压不倒他。我们私底下都喊他‘打不死的小强’。”王玉玲笑着说,她是这支团队里的第一位博士生,说话一向快言快语。

  正如王玉玲所描述的那样,在过去将近40年的育种道路中,欧行奇所面对的,并非只有关注和鼓励、鲜花与掌声,迎接他的还有艰辛、困峻、压力甚至是质疑。然而他就是一个专心致志的赶路人,抬头盯着目标,低头脚踏实地,任由外界风霜雨雪,脚步却一刻不曾停留。

  粮食安全是战略性的头等大事。作为小麦育种家,欧行奇深知这句话的份量。粮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在战争时期,粮食就是“核武器”;在灾荒年月,粮食就是“护身符”。没有粮食,手里有多少黄金都没用,因为黄金是不能吃的。而这些种子资源只要控制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就没人敢在粮食问题上威胁中国。从这个角度讲,育种家的责任比天大。

  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农业强国”首次出现在字里行间,并将“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作为重点工作单独列出。对于执着了大半生的育种事业,欧行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更干劲十足了。而这份动力正是来自粮食关系到人民的生存和国家的稳定,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端在中国人手里的初心。从一开始,欧行奇就没有把个人的荣辱得失放在心上,他心里装着的是,好品种有没有不断涌现?土地上的收成是不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是不是更多了?中国人的饭碗是不是端得更牢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都说科技改变生活,改变生活的不仅是那些火箭上天、潜艇下海的重科技,在种业培育中,每一个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同样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习说过:“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梦想之大,上升到国家民族,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梦想之小,散落到平民百姓,就是丰衣足食,业乐人康。欧行奇和他的团队深深记着这句嘱托,一直不曾懈怠。在“百农207”之后,团队培育的“百农307”“百农607”“百农277”“百农288”“百农627”等新品种层出不穷。

  一粒种子的力量,可以改变国家和世界的格局。欧行奇说,“谁来养活中国”虽然已是昨天的难题,却也是今天和明天片刻不可松懈的重大课题。“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能用较少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口,我们也有信心,可以做到粮食品种的更稳产、更高产、更优质。”但愿天下俱饱暖,欧行奇正带领着他的团队,以双手为笔尺,以科技为墨水,以土地为卷面,将答案写满麦田,将希望种遍河山。

  欧行奇,河南科技学院小麦遗传改良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河南省小麦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原学者、庄巧生研究贡献奖等荣誉称号。长期工作在小麦品种培育推广第一线个,创新了抗逆育种新理念、高产育种新途径和品种评价新方法,解决了小麦高产不稳产、抗病不抗逆、优质不专用等重大共性技术难题。其中,国审小麦新品种“百农207”受到河南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和科技部高度评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自2016年起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产生经济效益超百亿元,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图片名 客服